日期:2022/11/17 IAE
極端氣候頻繁肆虐,各國紛紛制定2050淨零排放目標,在歐美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國際綠色供應鏈RE100要求下,淨零轉型已成為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關鍵。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王漢英表示,商業市場驅動及全民對能源、碳排的意識提升,將帶來全新消費意識,促進綠能科技加速發展。
經濟日報將於12月8日主辦2022能源願景高峰論壇,以「永續綠能 永續ESG」為主題,邀請產官研領域專家,探討永續能源現況、挑戰及未來。協辦單位為經濟部能源局、台電公司、台達電(2308)、工研院、永豐餘投控、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中華開發金控。
王漢英當天將以「前瞻新能源發展大趨勢」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台灣再生能源以太陽能光電與風電的量體最大,然而這兩種綠電形式都受限季節與天候條件,呈現間歇供電特質。如何配置與管理再生能源的電力,將是未來穩定電力的關鍵。
王漢英指出,除了供給端能源開發與供電配置,需求端如何有效運作,更是能源轉型與科技發展的原動力。例如在後疫情時代,居家工作、遠距教學已成為新生活型態,消費者對於家中用電意識逐漸提升,加速廠商對於節能家電科技的進展;全球能源危機,也讓諸多新技術如虛擬電廠透過改善用電戶於特定時段的用電需求或習慣,逐漸被市場認可。
在前瞻新能源科技發展也是如此。王漢英以氫能為例,目前國際間談論能源轉型時,一定比例的綠能發電將來自氫能已是各國共識,但應用端科技如何發展,與市場需求及切入點息息相關。
例如電動車與傳統油車相較,車輛的能源使用費與保養成本相對低廉;但在大貨車、客運等商業運輸業者需要高載重與續航力的要求下,氫能電動車則有更佳切入點與應用機會。
王漢英認為,未來能源管理、碳排放概念將更普及於全民共識中,藉由如節能標章、碳標籤的更普及化推動,消費習慣與市場需求的改變,也將促使產業與技術轉型。為提升國內綠色能源與能源效率,工研院作為國家智庫,除推動節能意識普及,也致力於協助產業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邁向零碳排最後一哩路。
相關詳細內容及報名資訊請至官網查詢:
https://money.udn.com/ACT/2022/greenenergy/index.html